与教皇利奥十四世的普遍接见 2025 年 9 月 3 日,圣彼得广场。
亲爱的兄弟姐妹们
在激情叙事的核心,在最光明和最黑暗的时刻 耶稣基督的一生约翰福音》中有两句话蕴含着巨大的奥秘:"我渴了"(19:28),紧接着又说:"万事都成了"(19:30)。这最后一句话却包含了整个生命,揭示了上帝之子存在的全部意义。在十字架上,耶稣不是作为胜利的英雄,而是作为爱的乞丐。他不宣扬,不谴责,不为自己辩护。他谦卑地请求得到他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予的东西。
被钉十字架者的渴求不仅是破碎身体的生理需求。它还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渴望:对爱的渴望、对关系的渴望、对共融的渴望。这是一位上帝的无声呐喊,他希望分享我们人类的一切,允许自己被这种渴求刺穿。上帝并不羞于乞求喝一口水,因为他用这种姿态告诉我们,爱要真实,也必须学会请求,而不仅仅是给予。
耶稣说:"我渴了",他以这种方式彰显了他的人性,也彰显了我们的人性。我们都无法自给自足。没有人能拯救自己。生命的 "实现 "不是在我们强大的时候,而是在我们学会接受的时候。正是在那一刻,在从他人手中接过一块浸满醋的海绵之后,耶稣宣布:"一切都成就了"。爱使自己成为需要帮助的人,这正是它开展工作的原因。
这就是基督教的悖论:上帝的拯救不是通过行为,而是通过允许自己被行为。不是以武力战胜邪恶,而是接受爱的软弱到底。在十字架上,耶稣教导我们,人的成就不在于权力,而在于对他人的信任和开放,即使他们是敌意和敌人。救赎不在于自主,而在于谦卑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,并知道如何自由地表达出来。
在上帝的设计中实现我们的人性不是一种武力行为,而是一种信任的姿态。耶稣的拯救不是恩赐,而是请求,而这种请求本身是无法给予的。这里开启了一扇通往真正希望的大门:如果连上帝之子都选择自己不够,那么他的渴求--对爱、对意义、对正义的渴求--就不是失败的标志,而是真理的标志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让人难以接受。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自我、效率和业绩的时代。然而,福音告诉我们,衡量我们人性的标准不是我们能征服什么,而是让自己被爱的能力,以及在必要时提供帮助的能力。
耶稣拯救了我们,向我们表明,请求并非不值得,而是一种解放。这是摆脱罪的隐藏,回到共融空间的途径。从一开始,罪就产生了羞耻。但是,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需要,不再害怕被拒绝时,宽恕,真正的宽恕就诞生了。
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渴求也是我们的渴求。这是受伤的人类继续寻求活水的呼喊。这种渴求并没有拉开我们与上帝的距离,而是将我们与上帝联系在一起。如果我们有勇气认识到这一点,就会发现我们的脆弱也是通往天堂的桥梁。正是在请求--而非占有--的过程中,自由之路才得以开启,因为我们不再假装自己已经足够。
在博爱中,在简单的生活中,在不耻下问和不计回报的艺术中,隐藏着世人所不知的快乐。这种喜悦让我们回归本真:我们是为给予和接受爱而生的。
亲爱的弟兄姐妹们,在对基督的渴慕中,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所有的渴慕。我们要知道,没有什么比懂得说 "我需要 "更人性,也没有什么比懂得说 "我需要 "更神圣。让我们不要害怕提出请求,尤其是当我们觉得自己不配时。让我们不要羞于伸出援手。正是在这种谦卑的姿态中,隐藏着救赎。
来自苏丹,特别是达尔富尔的消息令人震惊。在法希尔,许多平民被困在城里,成为短缺和暴力的受害者。在塔拉欣,一场毁灭性的山体滑坡已造成多人死亡,留下了悲伤和绝望。似乎这还不够,霍乱的蔓延威胁着数十万本已疲惫不堪的人们。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苏丹人民,特别是家庭、儿童和流离失所者。
我为所有受害者祈祷。我真诚地呼吁责任人和国际社会确保人道主义走廊,并启动协调对策,以制止这场人道主义灾难。现在是各方进行严肃、真诚和包容性对话的时候了,以结束冲突,恢复苏丹人民的希望、尊严与和平。